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政治权力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演化
B.此现象出现在商朝初年
C.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度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其中“其弊”是指(   )

A.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B.八股盛而《六经》微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君主集权加强 B.皇权逐渐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蒋介石在1938年底的一次讲话中特别强调:“以四川为最后根据地,北固陕西,南控湘、黔、贵诸省,稳扎稳打……如此,日本则一定多行不义必自毙”。蒋介石的讲话可以反映(   )
①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
②没有四川,抗战一定失败
③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④四川在八年抗战中牺牲了大量壮士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总统与蒋介石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这令英国首相丘吉尔恼悔不已,他评价说:“英方与美方的会谈令人苦恼地被中国的事情搅乱了,总统很快就关起门来与(蒋)委员长会谈。结果,原本在开罗最次要的中国事务,竟占据了首要位置。”随后的《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全部归还中国被侵占的领土。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与美国平起平坐
B.中国抗战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
C.英国反对中美两国接近
D.中国由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有(   )
①颁布中国第一部宪法
②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④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写下了著名诗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此诗最有可能创作于(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B.1987年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时
C.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举行会谈时
D.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国家统一样本 B.社会制度示范
C.文明交流枢纽 D.经济发展标本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1954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治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下列选项能为这
一说法提供依据的是(   )
①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②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

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成就是(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努力构筑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D.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
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
C
尼克松总统访华
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在政治方面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
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2)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賠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項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贏家”,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6 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