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
C.“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 D.“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推动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 |
B.表明中央政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方针 |
C.明确两岸“九二共识”立场 |
D.直接促使台湾当局允许老兵赴大陆探亲 |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
D.国民党与中共进行合作 |
台湾问题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焦点,下列对台湾问题的现状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美国的霸权政策一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
B.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两国论”在台湾仍有一定的市场 |
C.“一个中国”的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 |
D.台湾与大陆始终是远亲近邻的关系 |
全球华人关注的“习马会”:2005年11月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闭门会谈。双方都强调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根本原则是:
A.两党合作 | B.一中一台 |
C.一国两制 | D.一个中国 |
“就在2l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下列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香港回归 | B.澳门回归 |
C.“九二共识”通过 | D.《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达成积极共识。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
A.“区域合作”的模式 | B.“一个中国”的共识 |
C.“一国两制”的构想 | D.“睦邻友好”的方针 |
20世纪80年代,以下“猜拳令”在台湾岛内各酒店逐步流行。它反映出海峡两岸( )
A.政治互信逐渐提升 | B.正常交流日益增多 |
C.直接“三通”实现 | D.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
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
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 | B.②③①④ |
C.①②③④ | D.④②③① |
2015年12月25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首场政见发表会在台北登场,两岸议题是三位候选人争锋焦点之一。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谈及两岸关系时强调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发展两岸合作。“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 | 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对台方针经历了从主张武力解放到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大变化。以下史实中,最能体现这一转变的是()
A.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
B.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主张国共第三次合作 |
C.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
D.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
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这里□□□□处的内容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 | D.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则 |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
D.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