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C.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
D.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C.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
D.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
某学校拟创办一主题网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
A.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 B.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发展历程 |
C.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 D.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 |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
中西虽然治国理念不同,但在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方面却不谋而合,下列能够反映这种相同点的有( )
①行省制 ②联邦制 ③君主立宪制 ④一国两制 ⑤代议制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2001年9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我们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台湾情况不同,我们仍将按照同一方针,争取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这个“不同”是指( )
A.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外交、主权问题 |
B.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后,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香港和澳门不行 |
C.解决台湾问题有战争的可能 |
D.台湾的文化传统和港澳不一样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下相关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②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③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 ④确立“上海五国机制”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②③①④ | D.②①④③ |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 B.经济特区的设立 |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
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九二共识” |
B.《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
C.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
D.“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
下图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祖国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高秉涵老人当选的主要因素是
A.发展了“九二共识” |
B.推动了“一国两制” |
C.消除了两岸隔阂 |
D.彰显了民族亲情 |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改编的这首《回乡偶书》最早可能出现与
A.20世纪60年代末 | B.20世纪70年代末 |
C.20世纪80年代末 | D.20世纪90年代初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
政策 |
名称 |
1947年5月 |
设立民族自治区 |
内蒙古自治区 |
1980年3月 |
设立经济特区 |
深圳特区 |
1997年7月 |
设立特别行政区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台湾学者鲁凡之在《论中国——神州巨变》中指出:“先进”而力量微弱的香港与“落后”而力量强大的大陆之间互相牵制,使“一国两制”得以实行。对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是
A.社会制度的优越 | B.叶落归根的观念 |
C.大陆国力的增强 | D.香港经济的疲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