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原创】
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材料二 克里斯提尼(公元前6世纪) 古希腊雅典城邦著名政治改革家。公元前509年联合平民推翻贵族统治,并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又一次实行社会改革:划分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过去的四个氏族部落;以五百人会议代替梭伦创立的四百人会议,它日后成为雅典最重要的国家行政机关。
(1)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回答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2)材料二中的克里斯提尼划分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过去的四个氏族部落的政策,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在本质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究题
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回答:
(1)写出西周、秦朝和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
(2)请你从上述三种制度中任选一种,谈谈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太祖(后周郭威)崩,养子(柴)荣继位。是时,胡人南侵,民徙亡,田亩荒。(955年2月)荣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一半;二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北地诸州自藩界来归者,五年内三分交还两分;十年内交还一半。”同时诏令拆毁佛寺,勒令僧尼还俗。
(958年)诏令:诏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四十人分行诸州,均定田租。诸州并乡村,率以百户为团,团置耆长三人。浚汴口,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使通。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世宗改革的目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周世宗改革的历史作用。

来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构成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特点。简要概括汉武帝、宋太祖执政时这一矛盾的基本表现及解决矛盾的措施。中国古代中央当局解决这一矛盾基本的策略是什么?分析这一基本策略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小报产生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它是当时民众对与封建官报有较大差异的民间报纸的习惯称谓。南宋《海陵集》中《论禁小报》记载:“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小报的内容,“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南宋的小报“记者”,实际上是“情报贩子”,他们都有公职,一般都是中央各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和新贵的家人,也有进奏院的官吏,由于他们信息来源不同,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分别探听宫廷、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的内部消息。他们为小报提供情报,完全是为了谋利。但由于政局动荡,一般下级官吏和
民众很需要这方面的消息,使小报十分走红,甚至奔走相告,“以先得者为功”。因此,朝廷
严禁小报的命令,往往只是一纸空文。
——摘编自:百度文库《宋代小报》
材料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外国火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遥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的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的统计,1901年为34种,1902年为46种,1903年为53种,1904年为71种,1905年为8 5种,1906年为113种,1907年为110种,1908年为118种,1909年为116种,1910年为136种,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报的特点。(1O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赵嘏:《唐摭言》
材料二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第15页学习思考)
材料三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六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全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相权变化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皇权至上,是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1)隋唐两朝为维护皇权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1分)应如何评价?
(2)明清两朝为维护皇权,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应如何评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封建时代:
材料一
封建主义打造了欧洲。11和12世纪,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 
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也强烈地为中国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问题:
(1)西欧封建制度出现于何时?
(2)11、12世纪,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欧洲,其“青春期”和“活力”主要表现在哪里?
(3)材料二中所说 “蛮族”主要指哪些民族?他们是怎样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中国文明的?试举一例说明。
(4)结合所学知识,请概述11、12世纪中国、西欧历史发展呈现出哪些显著的不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5分)

(1)根据图一,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主要职能各是什么?(3分)
(2)图二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结合图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原则在美国联邦政体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3)对比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相似之处?(1分)本质上有何不同?(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隋唐的相权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回答,废丞相后,明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
——蔡上司《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问题:
(1)列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8分)
(2)从察举制度的名目来看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这种制度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造成了什么后果?(6分)
(3)根据材料,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科举制度下也有许多科目,为什么“唐朝进士科特盛”? (6分)
(4)简要评论材料三的观点。(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