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明清时期商人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土地贵族把持政权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户”是指(    )

A.手工作坊主 B.雇佣工人 C.地主 D.佃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                 ②出现了市镇经济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A.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有很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指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史料是(  )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说:“尝见人家子弟,厌田产之生息微而缓,羡贸易之生息速而绕,至鬻产以从事,断未有不全年尽没者。余身试如此,见人家如此,千百不爽一。”这一段话(   )

A.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B.表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C.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D.说明小农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的历史条件有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手工业出现新的社会分工
②江浙地区自南宋以来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③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尤其是蚕丝和棉花
④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