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D.新航路开辟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据《资本论》: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这表明( )
A.早期资产阶级与封建政权存在某种共同的利益 |
B.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化是资本发展的必要条件 |
C.国家中央权力强化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 |
D.早期资本主义实质上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上述现象说明( )
A.地区性分工扩大 | 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
年代 |
案件总数 |
长工案件 |
短工案件 |
雍正 |
1721—1740 |
40 |
19 |
21 |
乾隆 |
1741—1760 |
81 |
37 |
44 |
1761—1780 |
93 |
43 |
50 |
|
1781—1800 |
131 |
48 |
83 |
|
嘉庆 |
1801—1820 |
283 |
107 |
176 |
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
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晚清人地矛盾突出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晚清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紵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从材料看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有 ( )
①适时改行易业 ②丝织品品种多 ③丝织品质量高 ④注重扩大再生产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吴江县志》中载:“至洪宣(明朝年号洪熙、宣德)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成化、弘治)以后,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的是( )
A.明中后期已出现雇佣关系 | B.明朝手工业的繁荣 |
C.自耕农经济地位下降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 ②出现了市镇经济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A.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有很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 |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指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史料是( )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统计资料表明: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造成这种局面的经济根源在于( )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
B.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C.中国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 |
D.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