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
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
D.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
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
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 B.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 |
C.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 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 |
明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说:“尝见人家子弟,厌田产之生息微而缓,羡贸易之生息速而绕,至鬻产以从事,断未有不全年尽没者。余身试如此,见人家如此,千百不爽一。”这一段话( )
A.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
B.表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
C.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
D.说明小农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 |
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可以主要用来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哪一现象
A.生产结构的变化 | B.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 |
C.小农经济的瓦解 | D.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 |
《古今图书集成·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 ‘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这段材料表明( )
A.雇佣劳动促使劳动力市场出现 |
B.明代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
C.江南近代纺织业发展迅速 |
D.人民受封建剥削十分严重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现象是( )
A.玉米、番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代替了“苏湖熟,天下足”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D.苏州的丝织业出现了“小户听大户唤织”与“计日受值”的现象 |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户”是指( )
A.手工作坊主 | B.雇佣工人 | C.地主 | D.佃农 |
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②③ | B.①④ | C.①②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