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很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                              

材料二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吴民生齿最烦,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往者税务初兴,民咸罢市。孙隆(明万历年间司礼监太监,监理税务)在吴日久,习知民情,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商,不征坐贾,一时民心始定。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变,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明实录》卷三百六十一《明神宗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皇权得以加强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唐代政府机构示意图”体现了什么特点?其与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特征?这种经济特征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8分)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材料四中“新经济的萌芽”指的是什么?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乾隆九年议复,允许每县召一总商,承充开采(铜矿),如矿山分散,允许每山召一商,“倘资本无多,听其伙充承办”。乾隆十一年有奏报称,“招商承开矿山,资本无多者,原准其纠合伙伴同充,……总期多得矿砂,以资鼓铸而尽地利”。这说明(  )

A.清朝加强了对采矿业的控制 B.清代出现了股份制经营方式
C.采矿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清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请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并说明上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城市布局彻底打破“坊市制”
B.出现最早的纸币
C.市民阶层形成
D.手工工场大量出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类别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     B.唐代关中
C.宋代太湖     D.明代苏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出现在明朝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的实质是

A.奴隶制生产关系 B.封建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