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 |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 |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 | 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 |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资金短缺 | B.市场狭小 |
C.劳动力缺乏 | D.原料不足 |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5分)
材料一:黄梅戏《天龙仙配》中有这样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材料二:(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古代中国的一种什么思想?
(3)材料三图片中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哪几个方面。
明清时期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本质的是
A.玉米、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
——《清史稿》
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1872-1894年各类企业厂数与资本额
年代 |
商办企业 |
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家) |
资本(千元) |
设厂教(家)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家) |
资本(千元) |
|
1872~1894年 |
53 |
4 697 |
19 |
16 196 |
103 |
28 000 |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
工场数(家) |
职工数(万) |
人口总数约(万) |
||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 |
不用动力 |
合计 |
|||
山东 |
121 |
815 |
936 |
2.477 4 |
3 792 |
江苏 |
149 |
1 139 |
1 288 |
14.267 8 |
2 588 |
安徽 |
- |
386 |
386 |
2.468 |
1 622 |
湖北 |
17 |
515 |
532 |
3.679 |
3 414 |
云南 |
- |
- |
- |
- |
932 |
贵州 |
- |
17 |
17 |
0.060 6 |
966 |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分析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分析该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
下列现象在17世纪的松江可能出现的是
A.大量精美丝织品由此运往各地 | B.官府鼓励发展手工业 |
C.使用雇工的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 D.市民大量购买洋纱洋布 |
下表呈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经济现象。根据傅斯年的观点“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此表可以证明当时江南地区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纺织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农民经济负担沉重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更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明中期起,社会各阶层的表、食、住、行,纷纷突破明初礼制的等级界限,出现违禁犯分的现象,并由俭朴走向奢靡,呈现商业化和世俗化的趋势,而到了明代晚期。这种趋势越演越烈。
从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开始大规模兴建,形成我国私家园林的全盛时期。在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的刺激下,江南的某些目林,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养鸡鸭鹅,蓄鱼数万头,有的产品还投放市场。“又从海外的红薯异种,每一本可植二三亩,每亩可得薯一二车,以代粒,足果百人腹”。
——摘编自《明代晚期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消费》
材料二 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遭而适人之遭,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康。
——李贽《焚书》
材料三 佛罗伦萨上层社套人士的生活和花园是密切相关的……鲍维尔曾经这样评价花园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说任何一个给人们带来美好感觉的花圈都像是一座造物主赐给人类的避难所,在这里人们可以体会到爱的伟大和深邃。
1527年,威尼斯的一位外交宫曾经这样评价“建造这些花园尽管需要巨额的开销,但是他们所营造的景致却是超乎任何人的想象力……”在当时,几乎每个中产阶级家庭都以拥有自家的花园为荣。
——梁静《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花园与人们的生活》
(1)概括材料一的经济现象。
(2)指出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3)同时期的欧洲,和材料二相似的思想也已发展为一股强大的潮流。结合材料三,对这一欧洲思想潮流的核心内容进行简要评价。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地( )。
A.人口的大量减少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农业的衰退 |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古往今来,看似“另类”的人和事往往代表着新事物的产生,有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异域碑文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上有一方用汉语刻写的碑文,献碑者是中国宁波知府毕永绍,撰文是另一官员徐继畬,碑文写到:“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首哉!”1867年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曾对献碑者专致谢意。可清政府对地方官称颂夷人、献媚夷酋十分恼火,遂将徐继畬、毕永绍罢官。
——据张建伟《近代化细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徐继畬等人举动“十分恼火”的原因?
材料二 状元办厂经商
状元经商,估计是唐朝开科以来最大的笑话……清末状元张謇于1895年(发出“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了结于此”的感叹后)宣布弃官经商,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筹办大生纱厂,后来发展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謇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铿锵响亮。
——摘自薛金福、詹志方《公司的力量》
“世人皆言外洋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
——张謇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张謇下海经商是“唐朝开科以来最大的笑话”?促使他弃官经商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公务员下海
1984年10月,广东顺德人潘宁辞去容奇镇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成立了一家乡镇集体企业“珠江冰箱厂”,生产“容声”牌冰箱。五年后全国冰箱市场形成“北海尔、南容声”的双雄格局。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中专程到厂视察,发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邓氏格言。1996年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并成为全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摘自新浪网
(3)据材料指出潘宁所办企业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通西域后······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于贸易,修筑道路,设置驿馆。汉朝丝绸······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流入汉朝。
——《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苏州罔籍(不依靠)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及意义。
(2)问: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苏州丝织业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发展情况如何?简要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