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若要查阅孟子的言论,可以看
①部             ②史部           
③子部           ④集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B.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
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 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现象在17世纪的松江可能出现的是

A.大量精美丝织品由此运往各地 B.官府鼓励发展手工业
C.使用雇工的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D.市民大量购买洋纱洋布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表1是近代中国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状况(单元:万担)。表中数据变化反映了中国

 
棉花产量
棉花国内销售商品量
棉花出口
进口外国棉花
进口棉纺织品(折合棉花)
1840年
802
211
0
50
5
1894年
832
200
76
4
218

表1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棉花商品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C.民族工业已经产生                 D.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其思想主张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非洲国家

A.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B.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国
C.是50年代初中国的主要建交对象
D.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口号与图5漫画的主题相近的是

猪羊肥大赛黄牛

A.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B.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在这里,《十二铜表法》

A.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 B.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与19世纪英国社会发展相符的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①代表农民、②代表工人、③代表中产阶级)是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中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对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娩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由此可见,该采访录反映的是

A.巴黎公社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俄国十月革命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据此判断,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经典力学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1、图2、图3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图1                        图2                       图3

A.美国攫取了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 B.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
C.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摘自《唐会要》卷八十六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摘自(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动受人欺。时则有宁波人穆炳元者,颇得外人之信用,无论何人接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
——摘自姚公鹤《上海闲话》
材料四 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投资情况(见表2)
——美国学者郝延平统计

时间(年)
类别
投资比例(%)
1883——1913
轮船航运
54.5%
煤炭开采
67.7%
1890——1910
机器纺织
23.23%
1872——1893
机器制造
27.68%

材料五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见面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
——摘自张跃发、刘养洁《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管理商业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这些因素未能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近代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有人认为“买办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评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彀下这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优,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
材料二 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督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帐,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督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督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宫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公布
(1)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重要意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参照了美国宪法,但在权力结构上作了一些调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权力结构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54到1658年,英国在政治上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克伦威尔能否成功地使军队授予他的权力得到国家的首肯。但他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英国人根深蒂固地厌恶军权统治,而这正是他权力的根基;另一个是下议院的传统。1649年1月,下议院被认定为国内代表人民至高无上权利的最高权力机构。该决定一经宣布,则永远不得更改。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二 一位伦敦的议员奥尔德曼·帕克,提出一项建议修改宪法和恢复君主制的提案。陆军少将们在士兵和共和分子的支持下,坚决地逐条逐条地驳斥了该法案,但最后议院以123票对62票通过决议:请护国公接受国王的称号和职责。护国公表示:“没有必要使用国王这个称号,因为其他称号也是一样。”拒绝接受国王的称号。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1)材料一中“根本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是如何得到“军队授予他的权力”?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克伦威尔“没有必要使用国王这个称号,因为其他称号也是一样”的理解。

来源: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