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 D.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18世纪晚期,乾隆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说明:①乾隆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②中国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③英国经济比中国经济落后 ④清朝统治者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做题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 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经济活力 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凝聚力量,成就未来”是首届“时代徽商高峰论坛”的主题思想。这也是400多年前古徽商的“徽骆驼”精神的体现。形成该精神的根本原因是( )
A皖南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 B明清商品经济极为发达
C徽商拥有丰富的经营之道 D宋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清初《扬州竹枝词》中道:“乡音龢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是名。”材料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有( )
①商业繁荣 ②资本主义萌芽 ③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④ 农业集市出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抑商和海禁政策 ③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④小农经济的顽强存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①③④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浚《四有斋丛书》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什么特色?
⑵指出材料二中毅庵祖的身份,分析其“家业大饶”的原因。
⑶材料三、四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⑷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哪些重要的经济现象?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
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
商人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①可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与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有
①手工工场→工厂制 ②手工生产→机器生产
③政府压制→历届政府一贯支持 ④国内市场→世界市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材料一:《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
材料二:(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 织作冰纨琦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三: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四: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五: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2)材料二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三所展示的纺织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3)材料四、五反映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