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法国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 |
B.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苏相抗衡 |
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 |
D.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 |
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安全 |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C.世界面临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通过大会宣言,表示“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两大集团控制世界 |
B.不结盟运动的性质与“经互会”、“华约”不同 |
C.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
D.不结盟运动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松散组织 |
1974年6月,在美国的一再倡议下,除爱尔兰之外的欧共体8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被称为“新大西洋宪章”的“大西洋关系宣言”。宣言强调,美欧间要在“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之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宣言”是在西欧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发表的 |
B.美国力图通过此“宣言”,将西欧绑在“美苏冷战”的战车上 |
C.发表此“宣言”的实质目的是要维护美国“一超多强”的超级大国地位 |
D.“宣言”发表后,美国成功的遏制了西欧经济的崛起 |
“均势”是国际关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国面对挑战往往会在国际或地区力量对比中采取一种平衡战略。下列史实符合美国“均势”意图的有( )
① 1972年尼克松访华 ②1994年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③ |
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的统一的欧洲 |
B.加强西欧各国政治联盟,稳定欧洲政局 |
C.抗衡美苏,发展欧洲经济提高国际地位 |
D.稳定西欧资本主义,抑制苏联的影响 |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
B.欧洲一体化旨在摆脱美苏“冷战”的威胁 |
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
D.“冷战”的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
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2008年)的文章称: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15世纪结束了基督教对西方世界的精神统治 |
B.以工业革命为起点,欧洲世界开始崛起 |
C.在第三次转变中美国失去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
D.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力量推动了第三次转变 |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
A.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 |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
D.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日本前首相小泉曾经宣扬日本对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他说,“日本正尽一切努力与其他国家合作反恐”,“日本在防扩散领域一直走在前列”。其目的是( )
A.恢复军国主义强国地位 |
B.继续发挥反对恐怖主义作用 |
C.推动战后经济迅速复兴 |
D.在世界政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
一位同学查阅1970年某份老报纸时看到以下报道:“在过去的十年里,□□□政策已在国际生活中得到了有力的确认,因为它在人类处于灾难的边缘的时候指出了摆脱黑暗的冷战时代的出路……必须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紧迫的国际问题。”该报道中的“□□□”部分字迹不清,它最有可能是( )
A.全球化 | B.冷对抗 | C.不结盟 | D.争霸权 |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罗伯特·盖茨说过:“我们知道,无论施加经济压力还是进行军备竞赛,甚至用武力也拿不下来。只能通过内部爆炸来毁灭它。”以下说法符合材料的是( )
①罗伯特·盖茨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封锁中国
②上世纪70年代美苏军事力量不平衡
③“武力”指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和越南战争
④“内部爆炸”指的是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危害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