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人在研究“古代中国经济形态”时,发现了以下两幅剪纸,下列哪一言论与这一经济形态不相对应(   )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商旅往来,兴贩货卖,任择利润,一切听从”
D.“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此规定

A.旨在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反映了明初社会经济困难
C.体现了农工商并重思想
D.有利于民间商业资本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对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②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
③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④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A.③ B.②③ C.① D.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时间
人口(百万)
粮食总产出(千吨)
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公顷)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只要进口棉纺织品的价格略高于中国棉花的价格,中国农民的手工织布就有和外国进口棉纺织品进行周旋的余地。而来到中国的英美棉纺织品,不仅要支付原料和加工生产的成本,而且还要加上关税、运费、保险费等一系列的费用,以及扣除进口商人和中间商人的利润。在与土布的竞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B.中国商品拥有在价格上的优势
C.外国商品与中国人的习俗不符
D.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春秋的“初税亩”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再到清初的“摊丁入亩”,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特点的是:

A.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B.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C.税种由简化单一演变为繁杂多项
D.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了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表明汉初实行(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抑制商业的政策
C.奖励农耕的政策 D.禁止奢侈的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