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歼 | B.洪仁歼、康有为 | C.康有为、孙中山 | D.孙中山、陈独秀 |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该书在序言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提倡民主与科学 | D.实业救国 |
《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广泛流传,但是在日本却大受欢迎,重刻、翻译,各取所需的版本很多。此书那时未能在中国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士大夫们不重视 | B.相同的著作很多 | C.缺乏社会环境 | D.缺乏物质基础 |
口号通常是对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
①“扶清灭洋”②“师夷长技以自强”③“攘外必先安内” ④“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柏杨的比喻
A.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 B.指责了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
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 D.批评了当时的“中体西用”观念 |
中西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断发展,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宋代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文明在文化领域到了宋朝达到顶峰,尤其是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因为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材料二:从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胡适说:“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存》卷首,1930年12月出版。)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科学文化“中学西传”的具体表现。怎样理解“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2)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为改变上述状况,近代前期,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了哪些先进的政治思想?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3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现“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
“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闻,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体现这种意图的著作是 ( )
A.《海国图志》 | B.《变法通议》 |
C.《新学伪经考》 | D.《敬告青年》 |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
图像 |
人物速写 |
人物编号 |
图像 |
人物速写 |
|
① |
|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
⑤ |
|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
|
② |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⑥ |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
|||
③ |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⑦ |
|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
|
④ |
《新青年》的创办者。 |
⑧ |
中国同盟会重要成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 |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分)
(1)从对“西学”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类连线(每一类2人)。(4分)
(2)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主张。(4)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题是什么?(2分)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央视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复兴之路》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揭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之路。
第一集 《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本集以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为主要内容。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
图一 开平矿务局 图二 严复《天演论》译稿 图三 南京临时政府
(1)上述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三幅图片各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
第二集 《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年~1949后。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并赢得胜利的历史。
………
第四集 《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年---1992年。 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第五集《世纪夸越》时间跨度:1989年---2002年。 本集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在理论创新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简要说明这些理论创新对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
(3)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充满艰辛,仁人志士们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新思想中“新”的核心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时弊 | B.编写《海国图志》,介绍海外史地情况 |
C.批判程朱理学,远离社会现实 |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出下列的认识和结论,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和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关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主要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③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历经了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三个阶段④向西方学习呈现了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凡例》中称:“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人杂书。”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说:“斯纯乎以夷人谭夷地也。”这表明中国近代早期的知识分子
A.对西方认识零散而肤浅 | B.全面了解西方历史地理 |
C.密切关注西方政治制度 | D.正确看待西方先进文明 |
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的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方式受到冲击而造成的如此猛烈、痛苦的动乱。”以下历史事件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洋务派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 | B.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
C.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 | D.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 |
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 |
B.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 |
C.《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 |
D.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 |
魏源有首诗这样描写鸦片战争前的状况:为问海夷何自航?或云葱岭可通大西洋,或云括尔咯印度可窥乌斯藏;或云弥夷佛夷鄂夷辈,思效回纥之助唐;或云诸国狼狈叵测不可防,使我议款议战议守无一臧。呜呼!岛夷通市二百载,茫茫昧昧竟安在。这实际上反映了:
A.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 | B.中国人对西方的状况一无所知 |
C.中国的统治区域非常大 | D.英国是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