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                   
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

A.编译《四洲志》
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D.戊戌变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  )

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
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
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将一幅华盛顿肖像赠送给徐继畬,他在赠送仪式上说:“华盛顿与中国人民一样,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与中国人民一样,坚持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这一材料表明                                             

A.徐继畬崇洋媚外且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赏识
B.美国政府鼓励徐继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C.美国政府为维护在华利益积极扶植代理人
D.中美通过早期的文化交流开始了彼此间的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予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所能梦见矣。”该观点的核心是

A.抨击西方制度礼仪 B.强调传统制度的优越
C.认可西方经济强大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A.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B.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C.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D.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外国书籍
B.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这说明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长处主要在

A.文化方面 B.政治方面
C.军事方面 D.经济方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可能是

A.魏源 B.冯桂芬 C.宋教仁 D.胡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主要批评了洋务派( )

A.师夷长技不合国情
B.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C.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
D.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