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若要研究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查找的直接资料是
A.《海国图志》 | B.《变法通议》 |
C.《中外纪闻》 | D.《庶民的胜利》 |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主流思想这样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日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主流思想的是
A.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激进派 |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
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
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
D.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清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 B.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 D.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
C.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记载:“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国主若征税纳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则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若有按时变通之事,则庶民择其要者,敬禀五爵、乡绅大会。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洋事务充满新鲜感 |
B.先进人士已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
C.书中记载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 |
D.书中的“乡绅大会”是英国的上议院 |
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
C.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
“而农政商务亦日增,新法日为推广。市无游民,廛皆食力。如是则士得教而民有养。甚至疲癃残疾贫老孤婴,亦皆有院以周恤之,无一夫不得其所。此教养有道,而英法德美诸邦勃然隆盛也。”上述言论应出自谁的著作( )
A.魏源 | B.张之洞 |
C.郑观应 | D.康有为 |
《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
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 |
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
B.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
D.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师夷……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又赞誉说:“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者。”他称赞的是( )
A.王夫之 | B.魏源 |
C.王韬 | D.郑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