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
C.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自秦变法而败亡,后世人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令败亡灭绝而不悔。”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变革 | B.主张革新 |
C.希望进步 | D.要求守法 |
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若要研究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查找的直接资料是
A.《海国图志》 | B.《变法通议》 |
C.《中外纪闻》 | D.《庶民的胜利》 |
《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
C.坚船利炮是西方技术之长技 |
D.学习西方就是为了战胜西方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
B.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
C.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 |
D.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而农政商务亦日增,新法日为推广。市无游民,廛皆食力。如是则士得教而民有养。甚至疲癃残疾贫老孤婴,亦皆有院以周恤之,无一夫不得其所。此教养有道,而英法德美诸邦勃然隆盛也。”上述言论应出自谁的著作( )
A.魏源 | B.张之洞 |
C.郑观应 | D.康有为 |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B.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C.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书中他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师夷长技以自强” |
某一思想家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文献时说:“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识(知识),实自此始。”该文献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 | B.《孔子改制考》 |
C.《天演论》 | D.《新青年》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 B.孙中山——康有为——曾国藩 |
C.康有为——孙中山——曾国藩 |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
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