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
C.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 D.洪仁玕《资政新篇》 |
《新青年》创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行量长期徘徊在1000册左右;1918年后,发行量猛增至20000册。出现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 | B.十月革命的影响 |
C.文学革命的开展 | D.五四运动的影响 |
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新的发展”,这是指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 B.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
C.开始系统地介绍了西学 | 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这段文字应出自
A.《警告青年》 | B.《阿Q正传》 |
C.《文学革命论》 |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孙中山与康有为在中国前途与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上,最大的不同在于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B.实行民主共和体制 |
C.发展资本主义 | D.设议院、兴民权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
B.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
C.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 |
D.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民觉醒 |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需要 |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
“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尤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下列表述是对梁启超这番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
A.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养 | B.提倡西学,反对愚昧 |
C.国民应当为国家而献身 | D.发展教育,振兴中华 |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魏源 | B.康有为 | C.梁启超 | D.陈独秀 |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有(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③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当年胡适年轻气盛,为了抬高自己,曾向别人夸耀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如下图)。这“三只兔子”的共同点是( )
①反对儒家传统道德②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③否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④代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文化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 |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
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
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 |
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