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
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 兼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A.主张全盘西化 |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
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 )
A.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
C.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 |
D.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
端方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曾密奏清廷今日欲杜绝乱源,惟有解散乱党,欲解散乱党,则惟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而于种族上杜其所借口。……夫所谓于政治上导希望者,则奴才等前此所谓宣布国是定十五年实行立宪是已。”这表明( )
A.“乱党”的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
B.满族贵族将放弃君主专制统治 |
C.民主革命客观上迫使清廷预备立宪 |
D.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动乱的根源 |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 | B.抨击军阀统治 |
C.提倡科学精神 | D.提倡民生主义 |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
A.魏源 | B.康有为 | C.梁启超 | D.陈独秀 |
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
B.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
C.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 |
D.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民觉醒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孙中山 | D.康有为 |
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量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 )
A.皇帝的随从顾问 | B.国家的权力中心 |
C.朝廷的咨询机构 | D.政府的执行机构 |
严复认为宋代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今日变法如果不从根本上痛下功夫,必然会重蹈王安石的覆辙。为此,严复提出的变化主张可能是( )
A.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 |
B.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
C.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
D.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l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他宣扬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胡适说:(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这说明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 )
A.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自强意识 |
B.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
D.直接推动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 |
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 | B.强调思想启蒙 |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 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