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下面是“中国国内总生产结构”表。表格数据实质上反映了
|
1914—1918年平均 |
1933年 |
||
生产额 |
比重(%) |
生产额 |
比重(%) |
|
制造业(近代制造业) |
8.5(1.3) |
17.56(2.69) |
11.77(4.54) |
19.07(7.36) |
农业 |
29.9 |
61.78 |
35.23 |
57.09 |
商业服务业 |
10.1 |
20.66 |
12.52 |
20.29 |
A.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B.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C.商业和服务业发展 D.经济的近代化趋势
1918至1922年,江南造船所在美国提供材料、图纸和工程师的情况下,为美国政府先后建造了四艘万吨级舰船,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所造最大吨位的船舶。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1919年,福建船政局制造了我国第一批飞机。这表明
A.我国的重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
C.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明显 |
D.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工业成就巨大 |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 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史实客观减少了F2
A.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D.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
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 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
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
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 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
下图是1913年的一个香烟盒的封面,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洋务企业的兴衰 |
B.民族工业的产生 |
C.实业救国思潮 |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书中说:“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铁路总里程的90.7%。”从中可以看出
A.中国经济主权受到全面威胁 |
B.帝国主义各国把中国作为投资场所 |
C.中国重工业呈现殖民地化趋势 |
D.国民政府吸引外资取得巨大成功 |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某一时段中国面粉业的发展状况。下列对表中所示变化出现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欧洲市场需求增加 |
B.封建势力压迫解除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社会环境和平稳定 |
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该表反映出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制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B.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解体
D.中国近代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B.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占主导地位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产品的出口
D.传统经济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对下侧《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
B.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
C.民族资本受外国压迫发展缓慢 |
D.两类资本所占比重的差距在缩小 |
1916年,山西商人乔殿森集资1.5万两白银在太谷东关创办了利川蛋厂。该厂系诸人合资而成,对厂中伙友(员工)按商家惯例,根据其表现、业绩给予顶身股,年终按股分红。试办数年后,产品正式行销出口,效益颇丰。利川蛋厂“效益颇丰”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影响 | B.国民政府重视 |
C.经营理念创新 | D.国家政局稳定 |
观察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论断不正确的是
表二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
1913 |
96 910 944 |
100 |
28 302 403 |
100 |
5 299 517 |
100 |
1914 |
105 207 580 |
108.5 |
16 696 945 |
58.9 |
4 951 471 |
93.4 |
1917 |
51 989 185 |
53.6 |
—— |
—— |
2 309 160 |
43.6 |
1918 |
49 890 293 |
51.5 |
—— |
—— |
1 568 853 |
29.6 |
A.列强忙于一战导致对华商品输出都大大缩减
B.中国政府对德宣战严重影响德国对华贸易状况
C.数据变化的状况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提倡国货运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下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年份 |
棉纱 |
棉织品 |
1913 |
72537 |
109882 |
1914 |
67091 |
111168 |
1915 |
68415 |
80885 |
1916 |
63977 |
72705 |
1917 |
66501 |
93449 |
1918 |
55573 |
95807 |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C.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