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 《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来源: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2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化"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交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连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客;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于以采纳。清木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来源: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乙卷
  • 更新:2021-08-0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

人物

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来源: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6-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材料二

       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Ⅲ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1-07-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 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 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Ⅰ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1-09-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

年代
阵亡人数
1937
125 130
1938
249 213
1939
169 562
1940
339 530
1941
144 951

——摘自《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3期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历史契机。……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还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李长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运用读书摘记卡收集和整理信息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下面是小明同学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摘记卡,请你帮助他完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论及中国如何摆脱挨打局面时指出:“臣闻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潮兴起。1938年春夏之交,从苏联回国的蒋廷黻(1895—1965)以民族复兴为主题撰成《中国近代史》一书,他说:“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教育家蒋梦麟(1886—1964)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写成《西潮》一书,阐述其民族复兴思想。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它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主张。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民族复兴起到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实现民族复兴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潮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做的贡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同盟会中坚分子的汪精卫,在北京行刺被捕的消息传来后,海内外对孙中山同盟会的看法大为改变,梁启超的“远距离革命家”批判不攻自破,人们重新树立起了对革命党同盟会的信心。可以说当时同盟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靠汪精卫牺牲自己的烈举挽回的。如果当时汪精卫被清廷处死,汪精卫毫无疑问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钦定英雄,永远载入史册。汪精卫在《致南洋同志书》中的一段话,也在当时被流传为佳话∶“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林思云《真正的汪精卫》
材料二 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好在中国学生头脑比较简单,不喜欢刨根究底,所以历史老师还不至遇到太大的麻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对汪精卫以及他的主要事迹做出客观评价
(2)结合材料二并结合自身感受,谈谈对历史人物评说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