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它的真谛,并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和终身为之努力的梦想。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
中国 |
西方 |
古代 |
1.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荀子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 2.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 |
(1)从材料一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人民的笑脸是幸福感的重要体现。下面是美国人民在三个时间段的面部变化特征
时间 |
20世纪20年代 |
1929-1933年 |
1933-1939年 |
面部特征 |
(狂妄——理性的丧失) |
(绝望——末日的到来) |
(期望——新生的曙光) |
成因 |
① |
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 |
② |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①、②两个空格,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同一时期的苏联又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的?
材料三: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3)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四:“时间流淌,新中国的一个多甲子,伴随着梦想一步步夯实。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有过跌倒,有过起伏,有过意气风发,有过尘土满面,但大国的气象就在这探索里走出来,复兴的气概就在这跋涉里走出来。到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眼前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脚下的方位已经越来越清晰。”
——以上节选杨凯《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成功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10 分)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墨子 ②荀子 ③老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古希腊哲学家对欧洲和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到17世纪,绝大
多数的欧洲哲学家仍然把希腊人看作是思想的权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很受苏氏哲学的影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
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困扰柏拉图的是他不能获得令其满意的知识来控制世界。……在寻找这一问题
答案的过程中,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唯一的世
界……实际上,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表象或者理念世界的不完全反应。……只
有那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推理才干的哲学家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秘密。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后不再相信柏拉图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论,
他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达了对世界全面而连贯的理解,
以至于他后来的学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称其为“知识之父”。
——《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塞罗这一观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归纳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并指出“哲学家”在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并分析他被称为“知识之
父”的理由。
“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对这个故事,苏格拉底会说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美德即知识” |
C.“人生而平等” | D.“人民主权说” |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图略)的图注: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1)有人说苏格拉底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概括其反映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其实质。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分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2分),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2分)
材料二
(2)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2分)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2分),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4分)。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6分)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解放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一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李毓秀(1647~1729)《弟子规》总叙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圣人”的主要思想主张?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材料二 如果有人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存在、人格和学说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最大?……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佩尔斯在其著作《伟人》中,将这些伟大的人物压缩为四人,即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
西方国家有这么长的发展时间乃是他们的幸事。对此作出贡献的肯定还有诸如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亚当·斯密和康德等哲学家,他们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而受儒家影响的亚洲国家则更倾向于集体的制度。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没有哲学和政治的自由是不可想象的。
──(德)乌利希·道姆《欧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的思想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理解康德 “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发挥了重要影响”?
材料三 1906年发布的《同盟会宣言》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某同学从中找到这样一段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3)请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原则并加以评价。(4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身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学们对社会发展变化感触颇深。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某同学提议以“改革开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写文纪念。
(4)以下为同学们列出的写作题目,请你仿照示例,选择其一,并说明写作的要点。(4分)
题目一: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题目二: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
示例题目:乡村巨变——农村改革
要点: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生产积极性;撤销集中的管理体制(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而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孔子说:如果是面对着仁善,那么就是对老师也不要谦让。善人治国一百年,可以消除残暴和杀戮。只要一心追求仁善,就不会有邪恶。
——《何新论坛》
材料二: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
(1)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比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称为“哲学之父”。据材料一二,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材料三:14-18 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是他们的代表; 我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2)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界产生了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你认为中国的新思想不能像欧洲的思想潮流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孔子这人,其实是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来差使的。但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是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从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3)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材料五: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的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四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孔子学院为什么建得这样快》
(4)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将对中国和世界发展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 B.肯定人的价值 |
C.强调知识的作用 | D.推崇君主权威 |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
C.实行民主政治 |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宇宙由通过因果关系“胶合”起来的事件组成,牛顿找到了这种因果关系的科学描述,并揭示出了它的法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思想家在“人权”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3)材料三中牛顿所揭示的“自然法则”指什么?以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宇宙观的变化为例,说明自然科学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百科全书是指概要记述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但在实际使用中,被赋予了形容的意味或是某种称号的特征。下列的说法准确的有
①《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②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唐璜》是讽刺近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④《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6分)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 B.墨子 |
C.普罗塔戈拉 | D.亚里士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