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封建礼制 |
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堂屋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定”的是
A.殷周成败 | B.嫡庶亲疏 |
C.分封远近 | D.爵位高低 |
“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成为压倒的因素。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并流播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制度”主要盛行于( )
A.商朝 | B.原始社会 | C.秦朝 | D.西周 |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
A.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B.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
C.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
D.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
《论语·尧日》:“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中体现了此思想的是
A.鲁 | B.燕 | C.齐 | D.宋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中心与文化遗存和经济重心有着密切的关系,观察上图,你能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周礼在都城建制上,规定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伯候方五里、高五仞;子男方三里、高三仞。这种规定体现出分封制的( )
A.财产平等 B.等级森严
D.家庭和谐 D.王权至上
《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
C.西周末年王室衰微 | D.西周初分封制 |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
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 D.分封制受到冲击 |
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
B.这一制度有利于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D.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
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
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 |
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 |
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 |
《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
A.神权政治 | B.皇权政治 |
C.族权政治 | D.官僚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