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
A.严格的等级制度 |
B.天子生活奢侈、 |
C.政治地位越高生活水平越高 |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这说明( )
A.分封制的衰落 |
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
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 |
D.郡县设置与秦统一六国有关 |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
A.分封制 | B.封建制度 |
C.君主专制制度 | D.中央集权制度 |
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目前港台地区女人出嫁后在姓名前要加上夫姓,在大陆许多农村地区流行财产继承传子不传女”等。这些现象主要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
A.井田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礼乐制 |
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 )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
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
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
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 |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
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制等级制度应该是( )
A.周王—卿—诸侯—士 |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
C.周王—诸侯—士—卿 |
D.周王—大夫—士—卿 |
在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
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
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君主专制 | D.禅让制 |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 D.贵族政治渐趋瓦解 |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 )
A.财产 | B.血缘 | C.信仰 | D.地域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拟)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疑(拟)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