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旅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 B.平民 | C.官僚 | D.诸侯 |
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
与王室关系 |
地理位置 |
晋 |
姬姓贵族 |
山西 |
卫 |
姬姓贵族 |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
鲁 |
姬姓贵族 |
山东南部 |
齐 |
功臣 |
山东北部一带 |
燕 |
姬姓贵族 |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下表是西周的封国——齐国某位卿大夫的家庭成员表,你认为将来谁会是权位的合法继承人
妻妾 |
儿子一般称谓 |
||||
妻(正室) |
①三子(20岁) ②四子(13岁) |
||||
妾一(侧室) |
③长子(27岁) |
||||
妾二(侧室) |
④二子(24岁)
|
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 | B.宗法观念 | C.法治观念 | D.辈分观念 |
保存在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中的周公鼎,除了铭刻着周公东征的功绩外,还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东夷大国蒲姑的珍贵记载,“太戊五十八年,城蒲姑”(见《竹书纪年》记载)。太戊是商朝的第九位君王,太戊五十八年是公元前1580年,由此推算,太戊元年该是
A.公元前1637年 | B.公元前1638年 | C.公元1637年 | D.公元1638年 |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人。”这表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同姓亲族 |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
C.姻亲 | D.先代贵族后裔 |
《尚书•牧誓》记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王曰‘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暴虐于百姓’”。所反映的战争性质是
A.诸侯兼并战争 | B.诸侯争霸战争 | C.反抗暴政的战争 | D.地方叛乱战争 |
假如你生活在西周时期,你有可能亲眼看到
① 井田制 ② 邮驿传递制 ③ 分封制 ④“禅让”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清,回天无力,它亡得窝囊。”“周之亡是制度之亡……;清之亡,既是文化之亡,也是制度之亡。”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
A.“秦虽死犹存”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
B.“周制度之亡”指分封制废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不利于西周政治秩序的稳定 |
C.“清文化之亡”指儒家文化受到冲击而动摇 |
D.“清制度之亡”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
某次在央视二套《永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察举制 |
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
A.周王—卿大夫一诸侯一士 | B.周王—大夫一士一诸侯 |
C.周王—卿—诸侯士 | D.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