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家思想最不相符的是(      )

A.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B.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C.杨彪:“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
D.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已死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崇。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

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变法通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指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

A.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
C.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D.有违儒家民本精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贽被称为明代“文艺复兴”的领路人,其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思想的相似点有(   )
①挑战正统权威 ②反对神权统治    ③提倡个性解放 ④批判君主专制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
(2)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各举一例说明。
(3)概括分析说明同一时期欧洲变化巨大、中国变化较小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C.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D.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 德清禅师主张(  )

A.做学问要阅读经典名著 B.读书要全面,不可偏废
C.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 D.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条件,正确的评价是

A.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 D.都具有民主色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D.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材料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思想的局限性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程朱理学产生之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宋理宗赵昀于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说:“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嘉定十三年,南宋朝廷又赐谥周敦颐为“元公”、程颐为“正公”,程颢为“纯公”。
——根据(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整理
材料二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1724~1777)《孟子字义疏注》
材料三 俗学陋行,动言名教(即礼教、理学),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明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
——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程朱理学在何时成为官方哲学的?根据材料一分析程朱理学被统治阶级接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震和谭嗣同指责程朱理学的主要理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戴震、谭嗣同观点的看法。(不得使用上题中的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   )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市民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渴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