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 )
A.理生万物 | B.格物致知 |
C.心即理也 | D.强调人格、修养 |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儒于科举制度下发挥以学术领导政治之精神。尊师相,抑君权,虽亦有流弊,要不失为历史之正趋。明太祖、张居正则皆此潮流一反动也!”钱穆意在强调( )
A.科举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
B.宋朝理学洋溢着革新精神 |
C.废除丞相与历史趋势相悖 |
D.宰相制度能有效抑制君权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汉赋和唐诗 | B.话本和小说 |
C.元曲和傩戏 | D.风俗画和文人画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下列选项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的是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 B.理学兴起,儒学复兴 |
C.文化的世俗化趋势 | D.中枢权力的制约机制 |
“在昔闺中韵事,日焚香读书,日燃脂写韵,今则以吸烟代之。吾人如涉足梨园及游戏场所,可见粉白黛绿者流,十之七必以纸烟实其樱唇,恣吸若狂,而昔人之所谓口脂香者,悉变为烟臭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这说明当时部分女性
A.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 B.思想获得彻底解放 |
C.经济收入大幅增加 | D.价值追求严重畸形 |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
B.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
C.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
D.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
《朱熹家训》云:“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与此思想相一致的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C.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谋其功 |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来 |
在儒家观念中破坏先人遗体就等于对先人不敬。虽然宋朝政府严禁火葬,却屡禁不止。当时火葬率最高的地区是两浙路(今浙江一带)。宋代火葬流行的原因是( )
A.受到墨家思想影响 | B.儒家伦理观念弱化 |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D.防止瘟疫广泛传播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
B.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思想的进步性 |
C.批判了陆王心学的空谈流弊 |
D.一定程度上是对孔孟儒学的回归 |
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而清人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这说明封建思想文化
A.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
B.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 |
C.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
D.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