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会上相遇, 两个思想家关于“理”的认识和治学方法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你认为这二人的主要分歧是 ( )
A.是否继承和保留儒家思想问题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 |
C.探究获取“理”的途径方法问题 | D.是否保留理学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的问题 |
朱子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该材料中的观点可能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主要是 (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
B.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行为规范 |
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减少 |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广泛谴责 |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学理论 |
C.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 |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主观感受到重要性 |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致良知 |
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 )
A.儒、释、道三教的斗争 | B.儒、释、道三教合一 |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 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 |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不仅是一个信仰体系的传播,而且是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的思想方式,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在“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方面表现突出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葛洪 | D.范缜 |
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
A.发扬光大“无为而治”的思想 | B.淡化儒家重现世事功的主张 |
C.努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D.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因信称义”,“致良知” |
下列历史典故与历史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 )
①鸡鸣狗盗 ②请君入瓮 ③风声鹤唳 ④程门立雪
A.春秋战国—唐朝—魏晋南北朝—宋朝 |
B.春秋战国—明朝—五代—宋朝 |
C.汉朝—唐朝—魏晋南北朝—明朝 |
D.汉朝—明朝—五代—宋朝 |
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这表明在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 B.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C.从天人感应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下列哪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
A.“更不言一,亦不言理” | B.“各从所好,各聘所长” |
C.“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 D.“是非决于学校” |
元朝和明朝时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这说明了
A.儒家经典不再是科举考试内容 | B.《五经正义》不再为儒学家重用 |
C.朱熹的学术地位远高于孔孟 | D.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