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为2009年11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展现了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江苏泰州安定书院、江西铅山鹅湖书院、海南儋洲东坡书院的风貌。其中鹅湖书院因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与心学创始人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的“鹅湖之会”而享有盛名。下列关于古代书院及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宋代最为兴盛 |
B.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和论辩,提倡独立研讨,课程也较灵活,允许各有侧重,发挥专长,而且师生关系比较融洽 |
C.“鹅湖之会”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氏兄弟主张“发明本心” |
D.程朱理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陆王心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回答问题。
图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前身是皇室太庙,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与太庙修建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秦始皇统一全国 | B.丝绸之路的繁荣 |
C.佛教的迅速传播 |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这句话应出自
A.朱熹 | B.陆九渊 | C.王阳明 | D.李贽 |
西汉董仲舒与南宋朱熹都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相比,相同之处是
①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②都推崇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观点
③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武器
④都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中外历史问题八谈》一书说:“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相关的,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性为最终目的的。”下列关于这个学派发展路径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
B.隋唐时期成为正统思想 |
C.明末清初被批判继承 |
D.理学到元、明、清时期成为官学 |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 |
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
C.宋朝时,新儒学中意境吸收了佛教等外来文化的成分 |
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取代 |
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 )
①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②倡导用到的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③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④都坚持儒家“仁”的思想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 |
儒家学派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儒学曾经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 )
①法家 ②阴阳五行家 ③道教 ④佛教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2004年8月,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
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的客观评价 |
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 |
D.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
程颢、程颐的主要思想包括( )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②“人伦者,天理也” ③“知行合一” ④“格物致知”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 |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D.“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
下图分别是宋朝的陆九渊和二程、朱熹,他们都是我国的儒学大师。陆九渊和其他三人的学说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陆九渊 |
程颢 |
程颐 |
朱熹 |
A.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 B.“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
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 | D.宇宙便是吾心 |
“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道家思想 | B.程朱理学 |
C.王阳明的“心”学 | D.格物之学 |
魏晋隋唐时期,关于佛教、道教、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压制,无从发展 |
B.佛教与儒学完全对立 |
C.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排儒” |
D.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 |
历史上的名言警句是先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能给我们很多启迪。下列名言警句出现在宋元之际的是( )
A.“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