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辩化验室 |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 |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
D.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说:“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很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推动这种成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
B.把握“理”的方法主要是“格物致知” |
C.“存天理,灭人欲” |
D.“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
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道家学说 | B.佛学 | C.程朱理学 | D.陆王心学 |
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是( )
A.韩非 | B.陆九渊 | C.朱熹 | D.王守仁 |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 B.朱熹 |
C.陆九渊 | D.王阳明 |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 B.程颢 |
C.朱熹 | D.王阳明 |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 )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
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
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
《焚书·何心隐论》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
A.遵循学以致用 | B.倡导婚姻自主 | C.挑战正统思想 | D.鼓吹专制集权 |
“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
B.“人伦者,天理也” |
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
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是( )
A.程朱理学 | B.阳明心学 | C.李贽“异端” | D.经世致用思想 |
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所属哲学范畴和求“理”的方法是相同的
④宋明理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
A.孟子的“仁政” |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
C.王阳明的“心学”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日:“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A.南辕北辙 | B.大同小异 |
C.水火不容 | D.大异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