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关于“天理”和“人欲”朱熹有一段论述:“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人的欲望都是合理的
C.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 D.天理和人欲是统一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中叶后,在文化上出现了商人文化,熔铸理学并杂糅宗族文化和通俗文化……强调商人道德是商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道德中宣扬“诚笃”、“诚意”、“以信接物”等,这最能说明商人文化(    )

A.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B.价值观与传统儒学相通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是资产阶级启蒙文化的先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主张属于宋明理学思想中“认识论”范畴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格心”
C.“成贤成圣” D.“齐家平天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   )

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维新思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子语类》:“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引文中的“此理”指

A.以民为本 B.三纲五常
C.发明本心 D.工商皆本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成为圣贤的重要性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进行道德修养 D.最高学术目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鼓励创新,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C.树立理想,推动社会进步
D.维护正统,规范社会秩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B.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炭,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选项材料与结论之间理解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任御史时,认为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不合适,反复进谏,宋仁宗最终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
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了市民经济生活状况
北宋崛起一种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C
朱熹:“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朱熹之“理”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
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甲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宋朝时对外贸易的根本目的是传播文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面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他编写此书的目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10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不同的原因。(1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