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了斗争精神 |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
D.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盲”。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既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 |
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 |
C.有力的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
D.独尊儒术,拒绝接受儒家思想以外其他所有思想派别的思想 |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
B.体现了儒家思想开始脱离了社会实际 |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推动哲学发展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 B.黄老之学被推崇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程朱理学的盛行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
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B.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 | B.孟子“仁政”思想 |
C.老子“无为”思想 |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 B.轻徭薄赋 | C.民贵君轻 | D.崇尚节俭 |
2011年2月8日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说,在我国农历辛卯兔年,全球将发生3次日食天象,我国可欣赏到其中的一次。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宣帝下罪己诏)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从中可以看出汉代儒家言灾异的思想实际起到的作用是
A.限制君权 | B.警惧小人 | C.神秘皇权 | D.为皇帝推卸责任 |
“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 | 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
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 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 |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