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D.“历史就是今昔无休止的对话” |
《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 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
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 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
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
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
为服务于汉代“大一统”政治局面,董仲舒主张
A.天人感应 | B.焚书坑儒 |
C.儒学独尊 | D.格物致知 |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 B.遵循儒家伦理道德 |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
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含冤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主要体现了
A.佛教的顺应自然 | B.法家的严刑峻法 |
C.道家的无为而治 | D.儒家的天人感应 |
“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
《汉书• 元帝纪》载:宣帝曾近训斥太子与儒生们的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所说“自有制度”的实质是
A.仁政爱民 | B.无为而治 |
C.严刑峻法 | D.儒表法里 |
(安徽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A.思想统一 | B.三纲五常 |
C.君权神授 | D.以刑辅德 |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君主专制的确立 | B.黄老之学被推岽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科举制度的形成 |
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