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方物之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

A.民本思想 B.天人感应
C.人文精神 D.唯物主义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他强调 (   )

A.“理”是世界的本原 B.成为“仁”者的重要性
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终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王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   )

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唐以后,关羽在不断被神化的同时,也在被道德化。从宋代起,说书人为了渲染关羽的“仁义”,将史实加以修改。到明清时期,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已经超过了对孔子的祭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关羽成为观念中的英雄
B.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
C.道教地位上升,儒学地位下降
D.宋以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在此倡导的是(   )

A.推行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 B.明确和强化法治的严肃性
C.树立统一的“天下之法” D.法治与人治有机结合起来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请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扳(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

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蒙古人人主中原后,婚姻习俗迥异于汉族,如多妻制、抢婚和收继婚等。“抢妻”是元杂剧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其实施者既有地位显赫的达官,又有行为恶劣的强盗,在现存元杂剧中,明显出现“抢妻”情节的剧本就有20多部。在《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望江亭》等作品中通过女子抗争,表达了剧作家的愤怒。对这些作品分析正确的是 (   )

A.突出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B.体现了元杂剧的作品特点
C.反映了知识分子对黑暗统治和社会现状的不满
D.表达了知识分子对自己地位的不满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如南方的诗歌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感。以下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

A.《论语》 B.《逍遥游》
C.《诗经》 D.《离骚》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   )

A.反对直接的民主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反对问政于民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20年,102名移民到达北美新大陆,41名成年男子以上帝的名义签下了《五月花号公约》“以上帝的名义,阿门。……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这一公约的内在精神最有可能来自于(   )

A.《社会契约论》 B.《权利法案》
C.《圣经》 D.《人权宣言》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概括中国古代的幸福观突出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
问题: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爱尔兰和印度的被压迫地区受到欢迎……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材料二    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1789年10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印度和法国受欢迎的不同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来源:2015届辽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