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日法在《徽商便览》中说:“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遇山川平衍处,人民即聚族居之。以人口孽乳(注:生育)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材料说明
A.徽民较早有改变重农抑商的观念 | B.徽商足迹遍布全国 |
C.地理环境促使徽民走上经商之路 | D.徽商经济实力贫弱 |
“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
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
C.彻底解决国家赋税问题 |
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 |
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据此可以推断( )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 |
D.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
明朝各种商税如盐、茶、坑冶、酒、醋等依旧照征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工商税种。例如,洪武、永乐年间,在南京和北京征收塌房税(政府建造的供商人贮藏货物的房屋,称塌房。商人贮货于此,需按规定纳税)。洪熙元年为了流通钞币(发行纸币)而开征的市肆门摊税,征税对象是以贩卖为主的蔬果园、塌房、库房、店舍、受雇运货的骡马车等。对材料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明朝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
B.明朝国内的工商业十分发达 |
C.明朝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D.明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
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史料可以推断出( )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
B.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
D.饮酒之风在北宋发展得日益壮大 |
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唐朝
A.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 | B.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 |
C.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 | D.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管理 |
《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城市职能向商业转变 | B.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 D.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说明,利之所在,商之所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下列材料不能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是( )
A.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粱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
B.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
C.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D.客行田野间,比屋皆用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
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 闲民”。这说明宋代( )
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 |
B.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D.农业经济走向衰落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D.明清政府“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表述符合宋代特征的有( )
①军事强大得以立国三百多年
②儒学应对挑战获得重要发展
③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
④制度创新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