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宣帝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龟兹王留不遣,要求婚姻,得到允许成婚后,夫妻双方要求入汉朝贺。龟兹王“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如汉家仪。”上述材料表明:
A.中原先进生产方式推动西域经济发展 |
B.西域各族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 |
C.中原的和亲政策推动民族融合和交流 |
D.西域各民族对汉朝奉行朝贡贸易体制 |
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概括描述了当时
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 D.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 |
南宋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提出:“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 以下各项言论与陈公明显不同的是( )
A.“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 |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C.“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
D.“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
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
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
C.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清代中叶,苏州地区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行规以及有关营业的重要事件,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这反映出当时
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
《秦律》规定“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挂上价格标签);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缿(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从中可以获悉秦朝
①已有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 ②所有商品须明码标价
③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监督 ④政府对经济生活全面控制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在南宋临安,街头吃喝,小贩叫卖,勾栏表演,汴京话声声入耳。杭州杂剧,以中原音韵为主,杂以杭州土语。徽州愗源灵祠在杭州有7个行祠。市民喜爱的济公和尚是一名来自天台山的外来和尚。上述现象反映了南宋临安
A.娱乐文化日益商品化与市场化 |
B.本地区的文化日趋式微 |
C.娱乐文化由特权化趋向大众化 |
D.移民特性影响城市文化特色 |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
B.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
C.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
D.通俗文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普遍推广 |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说:“华人社团是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俗称为“抱团精神”),各企业之间层层连接,规模不断扩大,直至覆盖全球,用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当今的互联式电脑网络。”下列各项与这种社团网络发展相关的是
①西周的宗法制
②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
③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④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民营经济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徽商“贾而好儒”,明清商业重镇浙江南浔也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书场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之说,从商入儒乃是包括山西、闽粤在内的绝大多数明清商人的实际选择。这说明
A.商业发展猛烈冲击传统社会秩序 |
B.科举仍然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
C.成就功名需要强大经济基础支撑 |
D.商业价值得到社会风尚的普遍认同 |
《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整个群岛和东南亚的贸易集中在满剌加,且被中国人所控制。中国所消耗的香料是遥远的欧洲的一百多倍,中国商人控制着货物和通货市场。材料说明( )
①明朝在东南亚拥有贸易优势 ②香料在中国有广泛市场需求
③世界市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 ④中国尚未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
② |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
③ |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
④ |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
A. |
②③④① |
B. |
②④③① |
C. |
③②①④ |
D. |
④②①③ |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
B. |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
C. | 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
D. | 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
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 | 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 B. |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
C. | 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 D. | 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
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梁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 |
B.城市建设的变迁 |
C.商品经济趋向繁荣 |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