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A.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
C.晋商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曾说:“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换,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
B.政府注意保护商人的利益 |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
D.当时商品经济发达 |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上述商业繁荣的景象始于( )
A.春秋战国 | B.隋唐 | C.宋朝 | D.元朝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种情况应出现在( )
A.秦朝 | B.汉朝 |
C.宋朝 | D.三国两晋南北朝 |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上述商业繁荣的景象始于( )
A.春秋战国 | B.隋唐 |
C.宋朝 | D.元朝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
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
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
中国瓷器外传的最重要路径是( )
A.丝绸之路 | B.海上丝绸之路 |
C.阿拉伯商人 | D.波斯商人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 |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
C.明朝的朝贡贸易 |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D.新航路开辟 |
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
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
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 |
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 |
史载:“(16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海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 ……客商艰于铁,多怀空银回家。”材料反映当时( )
A.商业通讯渠道不畅 | B.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
C.长途贩运盛极而衰 | D.海禁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
元《吴文正公集》载:“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奇珍玩值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只窟宅,号为天下最。其民往往机巧趋利,能喻于义者鲜矣。而近年为尤甚,盖非自初而然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泉州( )
①是福建省的行政中心
②海外贸易发达
③商业气氛浓厚
④儒家义利观受冲击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
A.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
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
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 |
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