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夫民者,为君者有之,为臣者助君理之”
C.“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D.“初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吴文正公集》载:“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奇珍玩值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只窟宅,号为天下最。其民往往机巧趋利,能喻于义者鲜矣。而近年为尤甚,盖非自初而然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泉州(   )
①是福建省的行政中心
②海外贸易发达
③商业气氛浓厚
④儒家义利观受冲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16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海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 ……客商艰于铁,多怀空银回家。”材料反映当时(   )

A.商业通讯渠道不畅 B.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C.长途贩运盛极而衰 D.海禁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学者林纾有言:“知腊丁(拉丁文)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易废者。”该观点主要针对(   )

A.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
B.康有为维新变法主张
C.胡适文学革命言论
D.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下图所示钱币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这是当时中国唯一通行的货币
B.其中汉字字体为隶书
C.“宣统”是皇帝溥仪的庙号
D.发行于武昌起义爆发当年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8年中共《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这一决定(   )

A.促成了国共合作的最终实现
B.体现了统一战线背景下党对队伍建设的重视
C.使党员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促使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表1中数据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表1中国国民政府财政收支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

A.战争导致支出增长迅猛
B.民族工业发展促进收入大幅增加
C.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D.收支增长与货币发行量增加有关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毛泽东的这段谈话(   )

A.标志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
C.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
D.推动了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一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

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促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D.发展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世纪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常说“君主应为其人民服务”。这反映了她(   )

A.坚信君权神授 B.受社会契约论影响
C.主张君主立宪 D.信奉人民主权学说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一张1899年手绘草图。根据其设计原理发明的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该草图的作者应是(   )

A.史蒂芬孙 B.莱特兄弟
C.福特 D.富尔顿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它)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中的“战争”指(   )

A.鸦片战争 B.普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6分)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家至德溥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材料二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动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稚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潜主的台阶。每一年,稚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四     在美国,新闻谋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明两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12分)
(2)材料三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8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10分)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6分)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易法有“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的初衷,但机制的实质恰是减少商品流通量,剥削商人,将商人的利益“归之公上”。……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
——周筱赞、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材料二    由于日本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军事工业又占有极大的比重,加之经营庞大的国营企业经常亏损。......1880年,明治政府决定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明治政府“处理”国家工矿企业,价格极为低廉,实际上几乎等于无偿转让。
——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及其主要措施。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官(国)营经济弊端的整体认识。(10分)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个体应竭力以保存其自身,不顾一切,只有自己,这是自然的最高的律法与权利。……因为我相信,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思想的主人,有多少头脑,就有多少种想法……个人放弃自由行动之权,而不放弃自由思考与判断之权,是对的。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材料二    自由是洛克政治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东西。他认为人有天赋自由,它既包括思想自由,也包括行动自由在内,但是它受自然法所制约。如果这个国家实行压迫、暴力等不正当行为,人们就可以起而反之,夺回权力,建立一个新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财产权”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为民主政治莫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他的自由理论经过后人的继承和发展,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李常亮《洛克与斯宾诺莎自由观之比较》
(1)概括材料一斯宾诺莎的基本思想主张。(6分)
(2)与材料一斯宾诺莎的“自由观”相比,材料二中洛克的“自由理论”有何发展?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近代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10分)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
鉴于我国民族资本极为缺乏的现实,为尽快振兴我国实业,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
——凯末尔
材料二    使用(英国)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很显然,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他们可以在千家万户建立古老、神圣的手摇纺织机,可以购买手摇纺纱机织出来的布。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凯末尔也曾说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多么巨大,如果不用经济的胜利加以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可能持久,而要很快消失。”也就是说,他们有着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
——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1)概括材料一凯末尔的主要观点。(6分)
(2)据材料二概要指出甘地对待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其主要依据。材料三中“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具体指什么?(10分)

来源:2015届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