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认为“道”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下列与之最一致的观点是
A.气者,理之依也 | B.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
纵观哲学发展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在充分了解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的。这充分说明
A.以思维为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
B.以存在为本原,存在决定思维 |
C.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
D.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
有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一是强调“马”、“白”、“白马”分别是动物、颜色和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二是强调 “马”的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作为马”“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这三点论证是
①唯心主义观点 ②唯物主义观点
③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辩证的观点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2015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称,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枚全球最古老的可靠海绵化石。该发现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
A.探索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
B.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D.认识具有反复性 |
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 B.我在故我思 |
C.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 D.心外无物 |
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 B.②→③→④ | C.③→②→④ | D.②→①→③ |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 |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 D.物质和意识是否能相互作用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中富人的看法是( )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
②唯心主义的态度
③客观的看待事物
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旷味愁思。这说明
A.存在离不开思维 |
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 |
C.存在决定思维 |
D.思维再现存在 |
"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 )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②第一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③第二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④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①形存神存——理在事先 ②断章取义——削足适履
③掩耳盗铃——心外无物 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列宁指出:"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对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树上一枝不结果的花
②旧唯物主义都是愚蠢的
③聪明的唯物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④只要存在聪明的唯心主义,就能实现聪明的唯物主义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