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
C.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
D.HIV的遗传物质初步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
将某噬菌体的外壳用35S标记,DNA用32P标记。细菌用15N进行标记,将该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噬菌体大量增殖后,任意抽查某一个噬菌体,则该噬菌体( )
A.不含35S,可能含32P,含15N |
B.含35S,含32P,可能含15N |
C.不含35S,不含32P,含15N |
D.不含35S |
用15N标记某噬菌体DNA,然后再侵染细菌,假设细菌破裂后共释放出16个噬菌体,则这些噬菌体中有几个不含15N ( )
A.2 | B.8 | C.14 | D.16 |
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35S、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若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和35S标记同一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
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将35S注入细菌细胞中 |
C.在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4 |
D.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④⑤ |
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规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
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 |
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
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对此过程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
B.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直接获得的 |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离 |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 |
B.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 |
C.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
D.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至少产生两种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精子 |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
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
B.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C.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D.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
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R型转化为S型)实验中,R型菌和S型菌的数量变化曲线依次为( )
A.①② | B.③② | C.①④ | D.③④ |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上述噬菌体的方法是( )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