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对此过程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
B.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直接获得的 |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离 |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 |
B.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 |
C.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
D.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至少产生两种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精子 |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
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微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D.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上述噬菌体的方法是( )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
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侵染细菌),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④③ | B.④②①③ |
C.②①④③ | D.②①③④ |
如下图所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支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S型细菌的DNA决定的 |
B.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的性状 |
C.DNA和蛋白质高温加热后都会变性 |
D.S型细菌的DNA进入到了R型细菌内 |
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用噬菌体去感染内含大量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
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 |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 |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32P或35S标记噬菌体不会影响其增殖活动 |
B.用32P或35S标记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离心,放射性同位素分布位置不同 |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D.获得32P或35S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在分别含有32P或35S的培养基上培养噬菌体 |
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 )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⑤糖类不是遗传物质
A.②④⑤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某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测得其中一组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注射到小鼠体内的可能是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物 |
B.图中虚线代表S型菌,实线代表R型菌 |
C.两种细菌都增加是因为S型菌降低了小鼠的免疫能力 |
D.实验结果可以证明转化因子的本质是D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