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以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在此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
A.DNA、蛋白质 B.蛋白质、蛋白质
C.DNA、DNA D.蛋白质、DNA
以下与遗传物质相关的叙述,正确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B.甲流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S元素
C.T2噬菌体内,碱基A、C、G参与组成的核苷酸有6种
D.可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
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当它侵染到细菌体内,经10次复制后,所释放出来的子噬菌体中绝大部分:
A.不含32P | B.含32P | C.不含35S | D.含35S |
下列有关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连线,不吻合的是( )
A.孟德尔(G. Mendel)——发现了遗传三大定律
B.艾弗里(O.Avery)——首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达尔文(C. Darwin)——《物种起源》
D.沃森(J.Watson)和克里克(F.Crick)——建立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多选)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PCR技术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技术。从这两个实验可知( )
A.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
B.转化因子是与荚膜合成有关的酶 |
C.与蛋白质相比,DNA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
D.所有的蛋白质遇到高温(90℃)时都会失活 |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以后,经过很多科学家多年不懈的努力,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与此结论的产生无关的一项是
A.20世纪初,科学家已经在一些昆虫细胞里发现了性染色体 |
B.1903年萨顿研究减数分裂,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
C.1910年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发现某些性状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
D.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硝化细菌的遗传物质完全水解可得到5种碱基
B.紫茉莉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C.C3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与高等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而后者有中心体
D.质粒、雌激素的化学本质依次是RNA、固醇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重复了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可是检测实验结果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上清液中放射性强。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A.实验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
B.实验时间过短,大量的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 |
C.搅拌力度过大,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 |
D.搅拌力度过小,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没有和细菌分离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原核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B.动物的性状是由核基因和环境决定的 |
C.SARS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
D.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一定有新物种形成 |
(多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下面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卡尔文循环是通过追踪检测14C标记的有机物,最终探明了有机物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转化成CO2中碳的途径 |
B.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的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 |
C.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
D.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含有18O,尿液中也会含有少量的H218O |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