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⑤ | D.③、⑤ |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然后去侵染含31P与32S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
A.少数含32P、大多数含31P和全部含32S | B.只含31P和少数含32S |
C.少数含32P、大多数含31P和少数含35S、大多数含32S | D.只含32P和大多数含35S |
在肺炎双球菌感染老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不正确的是( )
A.注射R型菌后,老鼠不死亡 |
B.注射S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
C.注射R型菌及热处理的S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
D.注射S型菌及热处理的R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
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可以证实(多选)
A.DNA是遗传物质 |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形状 |
D.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了R型菌细胞中 |
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上清液中出现微弱放射性的原因是噬菌体裂解 |
B.搅拌的目的是把细菌内的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
C.分离后的上清液主要是子代的噬菌体 |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沉淀中出现微弱放射性的原因是还有蛋白质外壳未脱离细菌 |
DNA是遗传物质的特点是( )
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B.能表现或反映出生物体的各种性状 |
C.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 D.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是核酸的主要载体 | B.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
C.细胞质中的核酸都是遗传物质 | D.遗传物质要么是DNA,要么是RNA |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将他们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转化。这一现象说明:( )
①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DNA进入到了R型细菌中 ②DNA是转化因子
③蛋白质和多糖在实验中正好起了对照作用 ④DNA是遗传物质
A.①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将它们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都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体现的
B.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了R型细菌细胞中
C.DNA是遗传物质
D.蛋白质和多糖在该转化实验中,起了对照作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只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
B.只含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
C.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
D.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不是RNA |
用某种酶处理转化因子后,R型细菌不能再转化成S型细菌,这种酶是 ( )
A.蛋白酶 | B.分解多糖荚膜的酶 |
C.DNA酶 | D.纤维素酶 |
用甲种病毒的RNA与乙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组装成一种病毒丙,以病毒丙侵染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中产生大量子代病毒,子代病毒具有的特征是( )
A.甲种病毒的特征 | B.乙种病毒的特征 |
C.丙种病毒的特征 | D.都不是 |
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有32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2P的是( )
A.子代噬菌体DNA | B.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
C.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 | D.子代噬菌体不含32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