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35S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B.要得到35S标记噬菌体必须直接接种在含35S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
C.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该实验中,若改用32P、35S分别标记细菌DNA、蛋白质,复制4次,则子代噬菌体100%含32P和35S
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18%。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含32P与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50 |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
C.该过程需要316800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可能发生改变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混合物可使健康小鼠死亡 |
B.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
C.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
D.DNA中的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比例与其在一条链中所占比例不相等 |
用同位素32P、35S分别对T2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氨基酸)进行标记,然后让噬菌体侵染细菌,获得的所有子代噬菌体中均含( )
①31P ②32P ③32S ④35S
A.① | B.② | C.①④ | D.②③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嗜热细菌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
B.基因在细胞中总是成对存在的 |
C.若一双链DNA 中的 A+ T =40%,则 A+ G =60% |
D.萨顿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以获得带有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
B.噬菌体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模板、原料、酶和ATP均有细菌提供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然后去侵染含31P与32S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可能分别含有( )
A.32P、31P和32S | B.31P和32S | C.32P、31P和35S | D. 32P和35S |
对甲、乙、丙、丁四种生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最可能表示肺炎双球菌的是
项目 |
甲 |
乙 |
丙 |
丁 |
细胞壁 |
无 |
无 |
有 |
有 |
所含核酸种类 |
DNA |
DNA和RNA |
DNA和RNA |
DNA和RNA |
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
否 |
是 |
是 |
否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1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则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
B.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
D.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后只有在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 |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如下图),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正确的技术手段是
A.用化学方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 |
B.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
C.用32P和35S同时标记T2噬菌体 |
D.用标记过的大肠杆菌去培养T2噬菌体 |
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
B.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
C.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
实验预期结果 |
|
预期结果序号 |
子代表现型 |
|
甲的DNA+乙的蛋白质 |
1 |
与甲种一致 |
2 |
与乙种一致 |
|
乙的DNA+甲的蛋白质 |
3 |
与甲种一致 |
4 |
与乙种一致 |
A.1、3 B.1、4 C.2、3 D.2、4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正确的技术手段是
A.用化学方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 |
B.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
C.用32P和35S同时标记T2噬菌体 |
D.用标记过的大肠杆菌去培养T2噬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