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右图表示某研究小组在探究果胶酶的用量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用量 |
B.在AC段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明显加快反应速率 |
C.在BC段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pH、反应物浓度 |
D.在该实验给定条件下,果胶酶的最佳用量是B点对应的值 |
酵母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常用的生物。
(1)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时,充分混合均匀的酵母细胞溶液可在饱和的______溶液中形成凝胶珠。若形成凝胶珠颜色过浅,则说明________。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是包埋法,而制备固定化酶则不宜用此方法,原因是______。
(2)利用固定的酵母细胞发酵产生酒精,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同时会闻到酒味。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时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______。
(3)利用玉米秸杆生产酒精时,水解秸杆所用的纤维素酶可来自微生物。分离产生该酶的微生物时,所需要的培养基为________(按功能分),培养基中的碳源为______。微生物培养时对培养基常用________灭菌。
下列有关固定化酵母技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中需要先利用蒸馏水消耗酵母细胞中的有机物 |
B.若制备的凝胶珠的颜色过浅,可能是由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 |
C.实验中使用CaCl2溶液处理的目的是提高酵母细胞发酵效率 |
D.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吸附法,这种方法对酵母细胞活性影响最小 |
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得到如下实验结果。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温度(℃) |
30 |
35 |
40 |
45 |
50 |
55 |
60 |
65 |
70 |
75 |
80 |
果汁量(ml) |
3.5 |
4.6 |
8.6 |
10.9 |
12.3 |
11.7 |
10.1 |
5.4 |
3.9 |
4.8 |
5.6 |
A.实验过程中应先将苹果泥和果胶酶分别调节到对应温度后再混合
B.为了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各组混合处理时间和过滤果汁时间均应相同
C.应在50~55℃之间设置更细温度梯度进行实验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
D.该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能使果胶酶失活,但高温也可能促进果胶分解
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果胶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
B.食品加工中果胶酶主要是由植物中提取产生 |
C.酶的反应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
D.果胶酶包含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 |
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易使酶失活,因此冷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温水好 |
B.洗衣粉中表面活性剂对碱性蛋白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C.在 pH 低于7. 0 的自来水中,碱性蛋白酶依然能起作用 |
D.洗衣粉中酶主要是通过快速分解溶在水里的污渍发挥作用 |
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多步连续催化反应方面优势明显 |
B.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和溶解氧 |
C.利用固定化酶降解水体中有机磷农药,需提供适宜的营养条件 |
D.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糖类的作用只是作为反应底物 |
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下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 |
B.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当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较低时,酶活力低的主要原因是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小 |
C.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3次,之后若继续使用则酶活力明显下降 |
D.固定化酶应用后易与产物分离,提高产品质量;且可以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
低温蛋白酶是海洋嗜冷细菌分泌的酶类,最适温度在20℃左右,作为洗衣粉添加剂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达到理想的洗涤效果。下图为分离可分泌低温蛋白酶的某种嗜冷菌的操作步骤,据图回答问题:
(1)分装前,对培养基要进行 操作。为避免杂菌污染,要及时进行 操作。
(2)将扩大培养后的深海微生物用 法接种到含酪蛋白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挑出形成透明圈的单一菌落,即为初选出的嗜冷菌。从嗜冷菌分泌的蛋白质中分离出低温蛋白酶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
(3)为进一步检测分离出的低温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将该菌按上图所示分5组分别置于 中进行培养, 组所对应的温度为最适温度。
(4)为提高酶的利用率,可以采用 技术,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
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多步连续催化反应方面优势明显 |
B.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和溶解氧 |
C.利用固定化酶降解水体中有机磷农药,需提供适宜的营养条件 |
D.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糖类的作用只是作为反应底物 |
下图是围绕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进行的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本研究的自变量只有温度 |
B.本研究的因变量可能是污渍残留量 |
C.两类洗衣粉的最佳使用温度都为t1 |
D.温度超过t2后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可能失活 |
纤维素酶对于能否实现乙醇工业化生产、处理服装面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者初步筛选到能合成纤维素酶的菌株MC-1,以下是该菌株的鉴定过程。
(1)为了获得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单菌落,可采用 法将初筛菌液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这种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关于制备固体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制作固体培养基时可以加入琼脂 |
B.操作的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
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
D.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
(3)实验过程中如何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
(4)下表的培养液pH均为4.8,若对MC-1中纤维素酶的活力进行测定,则不能选择表中的 的培养液。(多选)
(5)分离获得了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MC-1,为了在此基础上获得纤维素酶活性更高的菌株,最可行的做法是 。
(6)某同学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感染了几种细菌。若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指示剂培养几种菌后,指示剂变红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菌;若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染料,培养后,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纤维素分解菌。
目前,酶已经大规模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属于应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是( )。
A.酶通常对强酸、强碱、高温非常敏感,但对有机溶剂不敏感 |
B.酶的结构比较稳定,所以催化功能很高 |
C.酶用于生产时可能会混在产物中,影响产品质量 |
D.直接用于生产的酶可以多次利用 |
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pH对酶活性的影响、果胶酶的用量三个实验中,实验变量依次为 ( )。
A.温度、酶活性、酶用量 |
B.苹果泥用量、pH、果汁量 |
C.反应时间、酶活性、酶用量 |
D.温度、pH 、果胶酶用量 |
固定化酶技术常采用( )。
A.包埋法 | B.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
C.凝胶法 | D.微胶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