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扦插枝条生根情况的影响结果如表,据表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2,4﹣D浓度(mol/L) |
0 |
10﹣15 |
10﹣14 |
10﹣13 |
10﹣12 |
10﹣11 |
枝条生根平均值(条) |
2.0 |
3.8 |
7.2 |
9.4 |
15.1 |
20.3 |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根的长度
B.实验表明2,4﹣D是一种植物激素
C.2,4﹣D溶液对扦插枝条生根具有两重性
D.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扦插枝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
下图1为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 图2为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扞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的幼苗根尖极性运输方向从分生区到伸长区 |
B.图1中的根尖、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因横向运输导致其在根尖、茎尖的两侧分布不均匀 |
C.图2所示实验的对照组表明扦插枝条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时也能生根 |
D.图2所示实验的结果表明生长素类似物在促进枝条生根方面表现为两重性 |
如图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杂草生长 |
B.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h |
C.若幼苗表现出向光性,且向光侧的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浓度大于f小于2f |
D.若水平放置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若远地侧浓度为g,则近地侧浓度可为2f |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在该植物某一生长周期内,发现茎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和茎段生长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A.茎的生长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乙烯无关 |
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
C.茎段中乙烯含量增高,会增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
D.图中a、b两个时刻,该植物茎段的生长速度相同 |
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
A.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 |
B.吲哚乙酸处理插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 |
C.预实验的作用是减小实验误差 |
D.应选择叶片较多的扦插枝条,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更容易成活 |
甲、乙、丙及NAA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如右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 B.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 |
C.甲最可能代表脱落酸 | D.甲、乙、丙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
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
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⑦植物转、⑧植物与框作为整体一起转)
A.②⑤⑦ | B.①②⑤⑧ | C.①③④⑥⑦ | D.②⑤⑧ |
植物激素种类多样,调控机制复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单侧光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是极性运输 |
B.顶芽产的生长素运到侧芽会抑制侧芽自身生长素的合成 |
C.赤霉素与生长素可协同促进生长,而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可形成拮抗作用 |
D.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分裂 |
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
B.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大豆田中的单子叶杂草 |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
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
下列关于“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设计的叙述,有几项是错误的
①2,4—D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
②取多个烧杯,分别装有等量不同浓度的2,4—D溶液,还需要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作空白对照
③所选取的枝条最好从同一植株中选取
④枝条大小、长短、芽的数量相近,放入烧杯中要基部朝下
⑤每个烧杯各放一个枝条
⑥每天测量每组枝条的根长度,求平均值
A.一项 | B.二项 | C.三项 | D.四项 |
为探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设计了图1、图2所示实验: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1可知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 |
B.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单侧光将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 |
C.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b=a<d,则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 |
D.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起关键作用 |
如图所示,甲图用锡箔小帽套在燕麦胚芽鞘外面,从右侧单则光照;乙图是在黑暗、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除去芽尖,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面右侧,再从右侧单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甲、乙的生长情况分别为( )
A.甲向上生长,乙不弯曲 | B.甲向上生长,乙向右侧弯曲 |
C.甲向上生长,乙向左侧弯曲 | D.甲停止生长,乙向右侧弯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