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根据曲线写出这三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
(2)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在图中的哪一点? 。
AB段繁殖速度受到限制的原因是:
① ;
② 。
(3)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期。
(4)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一个种群为鸟类,则调查该种群数量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茶树的产量取决于树冠的整体光合能力。为研究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能力,某同学摘取茶树不同冠层的叶片,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
(1)光合作用中卡尔文循环形成的第一个糖产物是 ,在稳定环境中,它大部分用于 。
(2)图中光照强度为0~0.25 klx时,下层叶片的CO2固定速率始终 (大于/等于/小于)中层叶片。光照强度为0.25~0.50 klx时,CO2固定速率最低的是 叶片,其低于另外两组的原因 (是/不是)光照强度较小。
(3)茶园群落在空间配置上具有 结构。给茶树修剪整形可提高茶树的产量,这主要是调整了 (填植物激素)的作用效果。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
蒙古栎 |
杨 |
红松 |
白桦 |
未分解叶 |
2.44 |
5.94 |
4.79 |
7.30 |
半分解叶 |
7.20 |
9.42 |
8.71 |
5.23 |
①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要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的数量和种类,从而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有关种群甲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图2是种群甲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同化能量 |
1.1×108 |
2.0×107 |
1.4×109 |
9.0×107 |
3.4×106 |
(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甲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_____营养级,若乙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会____。
(3)图1 中②的能量值是______,⑦的能量值一般指_________________。
(4)图2 中a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___。
(5)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分)下图图1为湖泊中某藻类种群增长倍数λ(该种群现在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图2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式图[单位:J/(m2·d)]。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绿头鸭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______法,为了保证调查结果有效性 和真实性,这种调查方法需满足的前提条件包括______。
A.两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足够长 | B.排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干扰 |
C.排除迁入和迁出的干扰 | D.标志方法及标志物对动物无伤害 |
(2)图l中种群在7、8月之间呈____增长。其中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层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结构。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保留一位小数)。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变的情况下,若草食动物的部分能量直接流入到终极消费者中,则该生态系统对终极消费者的容纳量将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尽管一些生活污水流进了湖泊,但湖水依然清澈如初,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____稳定性。
(5)除了能量流动,该湖泊生态系统能够独立完成的功能还有_______。
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中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据表中数据回答: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査。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cm、10~20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选择地点。
(2)腐食线虫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成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此类线虫和表中_______________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_____________积累较少。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___最高。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 3组实验,用5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试管 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 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8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8 |
(1)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 ,每次计数要做 。
(2)本实验想研究 因素对酵母菌数量增长的影响;预测此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的一组是 组。
(12分)柱形图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模型,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X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核DNA含量,Y表示细胞数量,A为2n,C为4n,则B含量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期,此时细胞核内正在发生______过程。
(2)若X表示不同种类的DNA,Y表示腺嘌呤的含量,则A、B、C中,DNA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A、B、C中,(A+G)/(T+C)比值的大小关系是_____。
(3)若X表示不同组别,A、B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C表示蒸馏水,Y表示A、B、C三种液体对同一茎的促进作用,则A、B的浓度大小关系是_____。(填A>B、A<B或不确定)
(4)若Y表示侧芽的生长速度,A、B、C表示侧芽,则A、B、C距离顶芽由远到近的顺序是____,此时侧芽_______(能、不能)产生生长素。
(5)若Y表示不同年龄个体的数量,A、B、C分别表示繁殖后(老年)期、繁殖(成年)期和繁殖前(幼年)期,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型,其增长率______1(填大于、小于、等于)。
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阔叶林群落被人工过度砍伐后形成灌木群落,与原群落相比,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灌木群落重新恢复为阔叶林群落的演替属于_________,该演替速度较快的原因是_________。
(2)采用样方法调查某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若同时统计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可以调查群落的_________。
(3)草本植物群落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200J/(cm2·年),在面积100cm2的范围内,每年输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数值最少为_________J;次级消费者增加50千克,至少需要生产者_________千克。
(4)阔叶林中某些鸟类的保护色能躲避鹰的捕食,但狐狸却能通过鸟类的气味准确找出他们的位置,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10分)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 和 。
(2)动物种群密度主要受到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及 的影响。
(3)若甲、乙、丙都是植物种群,则最适应当前环境的种群是____________;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与我国本世纪中叶后,人口状况趋势相似的种群是____________;若甲、乙、丙是同一地域具有捕食关系三个动物种群,甲为初级消费者,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有____________。
(4)持续数年调查田鼠,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
(5)人为因素导致了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 。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1所示。
图1
(1)本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 的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种群数量变化决定于 和 ,。
(2)图1所示输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 ,而图1稻田生态系统中未表现的成分有 和 。
(3)若该稻田多年后被弃耕,其将发生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则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 ,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最可能为 。
我国南方山区某河流上游河畔有一农场,进入农场就看到面积不大的耕地,碧波的鱼塘,成片的毛竹林和果林,成群的牛羊和家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据此完成下题。
(1)该农场中有毛竹林、果林、草场、农田、鱼塘等多种生态系统,每种生态系统有
(填“一个”或“多个”)基因库。
(2)毛竹林中竹子长势整齐,该群落中 (填“有”或“无”)垂直结构。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时,标志完成后,若该地区突然出现了更多的蛇和猫头鹰,经一段时间,重捕后计算得到估计值。重捕时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实际值与该估计值相比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果林是由原来的荒山开垦而成。体现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
进行。
(5)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属于捕食食物链的生物成分是 。
下图为该池塘生态系统中,流经鳙鱼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属于鳙鱼能量的其他去向。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下面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 。
(3)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 m2)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捕获次数 |
每次捕获数(Y) |
捕获积累数(X) |
1 |
72 |
72 |
2 |
63 |
135 |
3 |
44 |
179 |
4 |
32 |
211 |
5 |
23 |
234 |
6 |
17 |
251 |
7 |
16 |
267 |
8 |
15 |
282 |
①依数据作图,并据图分析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 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
如图所示为某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曲线。
(1)该曲线表示种群增长的 曲线。
(2)在e点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这个值被称为 值。以后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
(3)在曲线的点 上,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4)如果该动物是一种经济动物,在种群达到点 时,对其进行利用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