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方法中包括以下步骤:①提出合理假设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③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研究步骤的正确顺序为
A.②③④① | B.②③①④ | C.④①③② | D.④①②③ |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
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
C.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B.“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
C.群落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D.火山喷发和火灾后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 |
(08广东)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08重庆)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下列选项中一般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地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
关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
C.其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 |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
C.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南山公园内的全部生物
③某片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绵阳仙海湖景区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③④① | D.①②③ |
有关种间或种内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寄生生物一定是动物,寄主可能是动物也可能是植物 |
B.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一种生物的灭亡,另一种生物长得更好 |
C.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两种生物都不能独立生活 |
D.食物短缺时鲈鱼以幼小的鲈鱼为食,不属于捕食,属于种内斗争 |
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