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计 |
C.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 |
D.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 |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比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历程短 |
B.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
C.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
D.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
B.2010年,广东省人口出生率为11.18‰ |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
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在放羊,每户放一群羊,其中有6户放的是绵羊,2户放的是山羊,这些羊属于( )
A.一个种群 | B.一个群落 | C.两个种群 | D.8个种群 |
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 (数/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群落 |
种1 |
种2 |
种3 |
种4 |
种5 |
种6 |
种7 |
种8 |
甲 |
92 |
4 |
0 |
0 |
1 |
1 |
1 |
1 |
乙 |
0 |
25 |
20 |
20 |
20 |
5 |
0 |
0 |
丙 |
0 |
65 |
20 |
10 |
3 |
2 |
0 |
0 |
A. 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丙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样方 |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种群密度(株/m2) |
3 |
7 |
15 |
2 |
4 |
9 |
8 |
4 |
A.此种群密度为6.5 株/m2
B.用此种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完全相同
C.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D.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直接破坏了该害虫种群的( ),使种群内个体不能正常交配,从而达到防虫治虫的目的。
A.种群密度 | B.性别比例 | C.年龄组成 | D.出生率和死亡率 |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块农田中的所有杂草形成了一个种群 |
B.小麦田中高矮不一的小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包含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
D.生态农业使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能量的良性循环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以说明( )
A.一条食物链 | B.种群密度改变的要素 |
C.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组成 |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木匠蚁和一种蝶类幼虫共同生活在一起。蝶类幼虫以植物为食,其分泌物是木匠
蚁的食物。木匠蚁则为蝶类幼虫杀灭各种天敌,否则蝶类幼虫不能存活24小时以上,那么,
木匠蚁与蝶类幼虫的关系是( )
A.寄生 | B.竞争 | C.互利共生 | D.捕食 |
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
B.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 |
C.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
D.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有关 |
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有关 |
C.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
D.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