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
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不可能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
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C.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
D.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直接影响③ |
B.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D.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 | B.②③④⑥⑦ | C.②③⑥ | D.②③⑤⑥ |
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释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和互利共生 | B.捕食和寄生 | C.捕食和互利共生 | D.寄生和捕食 |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 B.光照、温度 | C.湿度、温度 | D.光照、食物 |
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个体、种群 | B.个体、个体 | C.种群、种群 | D.种群、个体 |
有关样方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乔木的调查取样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 |
B.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的大小不一定为1 m2 |
C.取样的关键是在同一样方内随机取样 |
D.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数目是固定的 |
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下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A.5株 | B.6株 |
C.7株 | D.8株 |
在对某种兔的种群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
A.46 | B.25 | C.12 | D.96 |